热搜: 五分快三计划玩法
中新网北京11月27日电 题: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亚洲正以“新多数”优势迈入新时代
中新财经作者 尹倩芸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中国院长成政珉(Jeongmin Seong)27日在2023麦肯锡中国区媒体日上表示,亚洲正在以世界“新多数”的优势地位迈入新时代。
“在过去的一个时代,全球化和数字化是时代的主旋律。而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无疑是上一个时代的最大受益者。”成政珉认为,从整体上看,多样化和充满活力的亚洲经济体们正在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有能力塑造一个全新的时代。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最新的一项研究《亚洲迎来新时代》(下文称“报告”)提到,2015年至2021年,亚洲为全球贡献了57%的GDP增长以及大部分的贸易和生产增加值,同时亚洲还拥有全球56%的中产家庭。从许多方面来看,亚洲都将在新时代扮演核心角色。
与此同时,报告指出,亚洲或将在新时代面临更为严峻的全球性挑战,包括贸易摩擦、老龄化、能源安全及净零转型挑战等。
从世界秩序来看,亚洲身处世界贸易的重要节点,但也因此会成为贸易争端的聚集地,因此各经济体不仅需要被动应对,更需要主动塑造格局。
就科技平台而言,报告指出,科技创造的价值将不再局限于亚洲擅长的制造业,亚洲需要应对限制技术流动所带来的挑战,并提高相关技能。
关于人口结构,报告认为,亚洲拥有推动增长所需的人才,但太平洋沿岸的高生产率经济体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应当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率,以利用其人口结构的互补优势。
在资源和能源体系方面,亚洲因其世界工业基地的地位和激增的能源需求而面临更大的净零转型挑战,未来需要提供充足资金、开展技术创新和管理战略关系,以实现满足能源需求和脱碳减排的双重使命。
报告进一步指出,在此背景下,亚洲企业正在积极为重大战略转变做准备。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与亚洲企业领袖协会(Asia Business Council)对该地区的商业领袖们合作开展了一项调查。超过82%的企业领袖们对新时代表示乐观,但与这种乐观情绪呼应的是变革的迫切性。有四分之三的受访企业领导人表示,有必要在多个领域对其企业进行重大、甚至是变革性的战略调整。(完) 【编辑:刘阳禾】
中新网上海11月27日电 第一届中共党史党建青年学者论坛日前在上海大学举行,百余位专家学者参加论坛并围绕“学科融合发展与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主题展开交流。
上海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聂清认为,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融合发展,关键在于三个方面:一是以建构学科自主知识体系为导向,推动研究领域的大融合。二是以开放系统性和结构化整合为原则,推动学科方向的大融合。三是以问题意识和实践导向为指引,推动研究方法的大融合。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王旭杰表示,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和上海大学签约共建“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是合力构建大党史党建工作格局的一个创新实践。未来双方将继续统筹融合上海大学的独特底蕴和上海光荣之城的红色资源,不断推出上海党史研究的新成果。
“政治学的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与党史党建研究息息相关,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研究、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度的研究、关于党的建设研究,历来颇受学者们的重视。”上海市政治学会会长、复旦大学教授郭定平强调,如何将政治学研究、党史党建研究中的政治性和学术性进行有机统一,是当前的重要课题。
“党的建设不是‘飞来峰’,它的问题由来是有历史的渊源、脉络可以梳理,它的解决也可以从历史和现实的关照中得到答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院长杨凤城发表主旨报告称,要以大历史观为方法论,审视和评价党的百年历史,要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与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关联起来,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探索接续起来,并强调要拥有整体意识和国际视野。
上海大学原党委副书记、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忻平认为,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指南和价值旨归。它的形成,不仅强化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也激发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主动精神。中国共产党不断从“精神”当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形成前进动力,引导实践、指导实践。但须注意的是,“精神”一定要放在历史的载体上、实体的载体上来进行挖掘和研究。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高立伟表示,本次论坛紧扣“学科融合发展与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主题提出了诸多新思考、新观点、新视角,中共党史党建作为一级学科,既要看到成绩,增强学科自信,又要引入多学科资源、多学科理念,借鉴和融合各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从更具综合性的广阔视野多维度地审视学科融合发展与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等相关问题。本次论坛为加强青年学者的交流、培养学科新生力量搭建了平台,有利于实现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深度融合和自主创新。
本次论坛由上海大学、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上海市政治学会联合主办,上海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等高校和研究单位的领导专家、青年学者及硕博生代表百余人参加论坛。(完) 【编辑:刘阳禾】